


广州数据中心:广州市天河区岑村商务综合楼322.323
深圳运营地址:深圳市福海街道彤鑫科技大厦B栋506
近日,全国超过20个省市相继发布《关于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减免及退税政策的实施细则》,通过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鼓励企业扩大残疾人岗位供给。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达38.6万,较去年同期增长12%,政策激励效果初步显现。
政策体系升级 建立阶梯式退税标准 此次政策创新采用"基础保障+动态激励"机制,对企业聘用残疾人员工实行分档退税企业安置残疾人占在职职工总数1.5%以上的,退还50%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比例达到2%的,退还当年实际缴纳保障金的80%;对安置比例超过3%的企业,除全额退还保障金外,额外给予增值税抵减优惠。部分地区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增设技术改造补贴,最高可达设备投资的20%。
数字化管理平台上线 破解企业申报难题 国家税务总局开发的"助残惠企服务系统"于6月正式运行,该系统实现残疾人就业信息跨部门实时核验,企业通过电子税务局可一站式完成岗位备案、退税申请等流程。平台数据显示,系统上线两个月内已处理退税申请2.4万件,平均审批时效由原15个工作日缩短至7天。
重点行业带动效应显著 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成为吸纳残疾人就业主力,某中部省份统计显示,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开发残障人士专属工位,残疾人职工占比提升至4.2%,人均年产值达行业平均水平的86%。某互联网企业开发的语音标注岗位,已累计培训听障人士1200余名,项目组产出效率较普通团队提高18%。
社会服务网络持续完善 各地残联联合职业院校开设48个残疾人技能培训基地,涵盖智能制造、新媒体运营等新兴领域。2023年度省级职业技能大赛首次设立残疾人专项赛,23个参赛项目中有6项对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第三方评估报告指出,经过系统培训的残疾人劳动者,就业稳定率从61%提升至79%。
专家建议构建长效机制 经济学研究机构测算显示,每增加1%的残疾人就业率,可带动年度消费增长约230亿元。业内专家建议,未来需加强三方面建设一是建立残疾人职业能力动态评估数据库,二是推动政企校联合开发定制化就业项目,三是完善残疾人职场适应性辅助设备税收减免政策。
国际经验本土化实践 参考日本"特例子公司"模式,我国在15个自贸试验区试点残疾人就业创新项目。某自贸片区通过"集中就业+灵活用工"结合,支持企业将适合岗位外包给专业助残机构,既保障残疾人劳动权益,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试点单位统计显示,该模式使企业人均用工成本下降34%,岗位留存率提高至91%。
监督机制筑牢政策底线 审计部门近期开展的专项督查发现,个别企业存在虚假申报行为。为此,多部门联合建立"残疾人就业信息追溯系统",通过社保数据、个税记录、考勤系统三重比对,确保政策精准落地。2023年二季度共纠正违规申报案例47起,追回财政资金820万元。
未来政策展望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正在研究将残疾人友好型技术改造纳入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范围,同时探索建立企业助残社会责任评级体系,拟对评级优良单位给予政府采购优先权。根据十四五残疾人保障规划,到2025年要实现全国城乡残疾人新增就业100万人,残疾人就业退税政策覆盖企业突破50万家。
(完)
广州数据中心:广州市天河区岑村商务综合楼322.323
深圳运营地址:深圳市福海街道彤鑫科技大厦B栋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