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数据中心:广州市天河区岑村商务综合楼322.323
深圳运营地址:深圳市福海街道彤鑫科技大厦B栋506
近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明确自2023年起扩大残疾人就业退税适用范围,提高退税比例,并通过简化申报流程、加强政策宣传等方式,鼓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推动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政策核心提高退税比例 扩大覆盖范围 根据最新政策,企业雇佣残疾人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可享受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阶梯式退税优惠。具体而言,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占在职职工总数1.5%以上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比例由原先的每人每年3万元提高至4万元;占比超过2%的,企业所得税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按实际雇佣人数加计扣除150%。此外,政策首次将灵活就业平台、残疾人创业企业纳入支持范围,符合条件的平台可按其服务残疾人收入的10%申请所得税减免。
政策落地多地试点成效显著 以东部某省为例,2023年1月至6月,全省已有超过1200家企业申请残疾人就业退税,累计退税额达2.3亿元,带动新增残疾人就业岗位1.2万个,较2022年同期增长26%。某制造业企业负责人表示“退税政策降低了用工成本,企业更愿意为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目前车间内30%的岗位已适配残障员工。”此外,多地税务部门开通“绿色通道”,通过线上系统自动比对残疾人就业信息与社保数据,企业仅需提交一次材料即可完成跨税种优惠申报。
社会效应就业结构优化与公益价值双赢 专家分析,税收优惠不仅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还推动了残疾人就业市场的结构性改革。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残疾人新增就业中,互联网客服、数据分析、文创设计等技术型岗位占比提升至37%,较传统劳动密集型岗位薪资水平提高40%。同时,政策要求企业需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工作环境,倒逼办公场所、生产设施的适残化改造。某公益组织调研显示,近80%的企业在享受退税政策后,持续增加了残疾人招聘预算,形成了“政策激励—就业扩容—社会认同”的良性循环。
争议与挑战配套措施仍需完善 尽管政策红利显著,但部分中小企业反映,残疾人岗位适配培训成本较高,且跨区域用工存在社保衔接难题。对此,人社部相关人士回应,2023年底前将上线全国统一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并提供每人最高5000元的岗前培训补贴。此外,税务部门正探索与残联建立数据实时共享机制,未来企业可通过电子税务局“一键查询”残疾人就业信息核验结果,进一步压缩审核时间。
国际经验借鉴长效激励成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策调整参考了国际通行做法。例如,日本对雇佣残疾人的企业实行“超额累进退税”,德国则将退税额度与企业无障碍设施投入挂钩。业内人士建议,我国可进一步细化政策,对科技研发、远程办公等新型就业模式给予专项支持,同时建立企业残疾人就业质量评估体系,将岗位晋升率、薪资增长率等指标纳入考核,推动残疾人职业发展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
展望政策扩容或惠及更多群体 据知情人士透露,下一步政策或向农村残疾人、重度残疾人群倾斜,并探索将退税优惠延伸至残疾人家庭创业项目。专家指出,通过税收杠杆引导社会资源参与残疾人事业,不仅能缓解财政压力,更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公益创新活力,为构建包容性社会提供可持续动力。
(完)
广州数据中心:广州市天河区岑村商务综合楼322.323
深圳运营地址:深圳市福海街道彤鑫科技大厦B栋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