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数据中心:广州市天河区岑村商务综合楼322.323
深圳运营地址:深圳市福海街道彤鑫科技大厦B栋506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联合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残疾人就业保障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明确对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实施更大力度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退税及残保金减免政策。此举旨在通过经济杠杆激励企业创造更多适残岗位,推动残疾人高质量就业与社会公平发展。
政策背景释放税收红利,破解残疾人就业难题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约8500万残疾人,就业率长期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尽管《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用人单位需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但部分企业因顾虑成本、管理难度等问题,选择缴纳残保金替代实际安置。新政策通过"退税+减免"双重优惠,直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例如,企业安置残疾人比例超1.5%的,除免征残保金外,还可按实际安置人数享受每人每年7800元的增值税即征即退;同时,支付给残疾员工的工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200%加计扣除。
政策亮点细化分类标准,扩大受益主体 此次政策修订呈现三大创新 1. 动态调整退税额度建立与地区最低工资挂钩的退税计算模型,确保优惠力度与经济发展同步。 2. 覆盖新型就业形态将居家就业、平台接单等灵活用工纳入认定范围,企业为残疾人配置远程办公设备的费用可抵减应纳税所得额。 3. 强化跨部门数据互通依托全国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残疾证状态、就业记录、企业申报等数据的实时核验,压缩审核周期至5个工作日。
实施成效企业降本增效与残疾人收入提升双赢 政策试点地区数据显示,2023年参与企业较上年增长37%,新增残疾人就业岗位12.6万个。某制造业企业通过改造无障碍车间、适配辅助器具,安置45名残疾人从事质检、仓储工作,年度累计获得退税213万元,残疾员工平均月收入达4200元。同时,政策倒逼企业优化管理模式——某科技公司开发手语翻译系统、盲文操作指南后,残疾人职工留存率提升至89%,间接推动产品无障碍功能升级。
配套措施构建全链条就业支持体系 为确保政策落地,多部门联合推出配套机制 - 精准岗位开发发布《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规范》,按肢体、视力、听力等残疾类别建立岗位适配数据库,已归集780个适残岗位模型。 - 技能培训补贴企业组织残疾人参加无人机操控、大数据标注等新职业培训,可按培训费用50%申请财政补贴。 - 第三方服务激励人力资源机构成功推荐残疾人就业且稳定在职满6个月的,可获每人3000元奖励。
专家解读政策需与观念革新协同推进 多位经济学者指出,税收优惠虽能短期刺激企业用工意愿,但长期需消除社会偏见。建议建立"残疾人就业企业白名单",在政府采购、招投标中给予加分;同时加强职场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执法检查,对拒不整改企业取消税收优惠资格。此外,需警惕个别企业虚假用工套取退税,应建立黑名单联合惩戒机制。
未来展望从退税激励到系统性社会工程 根据《"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下一步政策将聚焦三个方向 1. 优化服务流程探索电子税务系统自动识别符合条件的企业,推送"免申即享"提醒。 2. 扩大政策外延研究将精神、智力残疾人支持性就业纳入退税范围,开发庇护性就业税收抵扣模式。 3. 强化国际对标参考《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缔约国经验,试点残疾人雇主责任保险税收抵免制度。
当前,已有28个省级行政区将残疾人就业安置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预计到2025年可实现新增残疾人就业100万人,企业年减负规模超300亿元,推动形成市场驱动、政策护航、社会参与的包容性就业生态。
(全文约1350字)
广州数据中心:广州市天河区岑村商务综合楼322.323
深圳运营地址:深圳市福海街道彤鑫科技大厦B栋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