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数据中心:广州市天河区岑村商务综合楼322.323
深圳运营地址:深圳市福海街道彤鑫科技大厦B栋506
近日,全国多个省市相继推出针对企业雇佣残疾人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提高退税比例、简化申请流程等措施,进一步激发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据相关部门统计,新政实施后,2023年第三季度新增残疾人就业岗位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8%,政策红利逐步显现。
政策背景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 为落实《“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各地将促进残疾人就业作为重点民生工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残疾人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知》明确提出,对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可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上享受阶梯式退税优惠。例如,安置残疾人员工占在职职工总数1.5%以上的企业,可申请增值税即征即退;比例超过2.5%的企业,企业所得税减免额度最高可达50%。
实施亮点精准施策激发企业动力 此次政策调整注重“精准化”与“差异化”。一方面,针对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部分地区将退税门槛从1.5%降至1%,并延长残疾人劳动合同期限要求,降低企业用工顾虑;另一方面,对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知识型领域的企业,额外提供人才培训补贴,鼓励其为残疾人提供技能适配岗位。
此外,多地税务部门开通“线上+线下”一站式申报通道,企业可通过电子税务局提交材料,审核周期由过去的3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某省级残联负责人表示“政策落地效率的提升,让企业更直观感受到支持残疾人就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回报的双重效益。”
成效初显企业与社会双赢格局形成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月至9月,全国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突破40万,其中约65%集中于物流仓储、电子商务、手工艺品制作等领域。东部某经济大省数据显示,当地超1200家企业因享受退税政策,年均节约成本超200万元,部分企业将这部分资金用于改善残疾人工作环境或增设无障碍设施。
一家参与招聘残疾人员工的制造企业负责人反馈“退税政策不仅减轻了用工成本,还帮助企业树立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品牌形象。”与此同时,残疾人就业渠道的拓宽,也带动了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的发展。多地职业院校开设针对残疾人群体的定制化课程,涵盖数据分析、平面设计等新兴职业方向。
社会协同多方联动破解就业难点 除税收优惠外,各地还通过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等方式,促进供需对接。例如,某中部省份联合行业协会建立“残疾人岗位数据库”,实时匹配企业需求与求职者技能;沿海某市则推出“就业辅导员”制度,由专业人员为残疾人员工提供入职后的心理辅导与职业规划支持。
专家指出,当前残疾人就业仍面临岗位适配度低、地域分布不均等挑战。下一步,政策需进一步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同时鼓励灵活就业模式,如远程办公、自主创业等。据悉,2024年多地将试点“残疾人就业积分奖励计划”,企业每新增一名残疾人员工并稳定就业满一年,可累计积分兑换更高额度的税收抵扣。
未来展望构建长效就业支持网络 业内人士分析,残疾人就业退税政策的长效化,需与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领域形成合力。例如,探索将企业雇佣残疾人的情况纳入ESG(环境、社会、治理)评价体系,引导资本市场关注社会效益;同时,完善残疾人职业康复与转岗机制,帮助其适应产业升级需求。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研究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拟将外卖骑手、网络主播等新就业形态中的残疾人劳动者纳入保障体系,并探索跨区域税收优惠衔接机制。随着政策工具箱的不断丰富,残疾人就业有望从“量”的突破迈向“质”的提升,为社会包容性发展注入新动能。
(全文约1200字)
广州数据中心:广州市天河区岑村商务综合楼322.323
深圳运营地址:深圳市福海街道彤鑫科技大厦B栋506